Made in余姚!这些首台(套)很硬核

2025-02-25     来源: 姚界客户端     记者 沈彦汝

新闻纵深

今年初,2024年度宁波市首台(套)装备名单公布,我市共有14个项目通过认定,数量居宁波各区(县、市)第一,同时也创下了我市历年来认定数量新高。

首台(套)产品是指实现重大技术突破、拥有知识产权、尚未取得重大市场业绩的装备产品,包括成套设备、整机设备及核心部件、控制系统、基础材料、软件系统等,分为国际首台(套)、国内首台(套)、省内首台(套)三类产品。

首台(套)们缘何集中诞生在余姚?它们对行业产生了哪些影响?又或将如何改变行业未来格局?

带着这些疑问,近日记者陆续走进多家企业寻找答案……

这些工业母机“力能扛鼎”

宁波天瑞精工机械有限公司成立于2006年,以生产立式加工中心、龙门加工中心、高速加工机、五轴加工机等产品为主,可应用于汽车、医疗、航天航空等领域。

天瑞精工的VU500龙门式加工中心。记者 沈彦汝摄

2024年度宁波市首台(套)的评选中,宁波天瑞精工机械有限公司历时3年研发的VU500龙门式加工中心脱颖而出,荣获国内首台(套)装备认定。

“这款加工中心宛如一位巧匠,集成了摇篮式五轴数控机床和自动托盘单元等多种结构,可一次装夹,自动连续完成对零件的铣削、钻孔、镗孔、扩孔、铰孔及攻丝等多道工序加工,适用于多品种、小批量复杂零件加工成品,在汽车行业、医疗器械,乃至在航空航天等尖端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天瑞精工副总经理李全林娓娓道来。

更值得骄傲的是,这款加工中心95%的部件实现了国产化,50%以上的部件由天瑞精工自主研发,其成功研制不仅打破了发达国家的技术垄断和市场垄断,突破了卡脖子枷锁,填补国内空白,也提高了国产高档数控机床设计制造技术水平,对促进我国智能制造装备行业发展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意义和工程实践价值。

其实,天瑞精工并非第一次制造出首台(套)项目,近年来,公司在精密复杂五轴数控机床关键零部件上加大自主研发,并取得了显著成效。此前,在2022年,宁波天瑞精工机械有限公司的DHF/G4022天车五轴龙门加工中心获得省内首台(套)认定;在2019年,公司的VU800五轴复合加工中心曾获国内首台(套)认定。

李全林表示,自动化、智能化仍是工业母机发展的大方向,身为行业国产替代的中坚力量,天瑞精工将持续在这个方向努力,以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助推国产工业母机高端化转型。

同在高端装备制造行业,宁波恒峰数控机床有限公司是我市一家专业从事数控机械设备开发、生产、销售、售后服务的企业,产线涵盖铣床、钻床、磨床等多个领域,产品广泛应用于模具制造、汽车制造、航空航天等诸多工业领域。

眼下,工业自动化方兴未艾,恒峰数控也积极驶入智能化、自动化转型的快车道,前不久被正式认定为2024年度宁波市省内首台(套)产品的“HF数控双面铣床”正是企业近年来大力研发并结出的一枚硕果。

据公司总经理石震波介绍,该产品由恒峰数控和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大学合作研发,集高精度数控、双面同步加工与智能监控于一体,可以实现自动装夹、自动测量、自动转换等功能,在保证高效生产的同时还能够兼顾加工过程的精准控制,操作十分方便快捷。

“这款产品从研发设计到制作模型,整体耗时长达一年半,之后又经过了半年的试制。综合我们的测算和客户端的反馈,该产品在节省至少4名人力的基础上,可实现原来同类型产品6倍的产能。”石震波补充道。

恒峰数控的HF数控双面铣床。 记者 沈彦汝摄

近年来,恒峰数控保持着每年5款到10款产品的“上新”速度,且更新节奏随着行业发展的脚步越来越快。

这些智能装备大显身手

无论是发展先进制造业,还是实现高质量发展,高度自动化的装备都是不可或缺的基石。而朗霞街道的宁波伟立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作为国内最早从事工业机器人生产的企业之一,更是走在了向“新”而行的前列。

伟立机器人的LPS630L DFMS柔性制造系统。 图片由企业提供

2012年,M型机械手被认定为国内首台()2018年,FB17042601嵌入注塑智能化系统被认定为省内首台(套);2021年,48腔医疗用移液头智能生产线系统被认定为国内首台(套);2024年,LPS630LDFMS柔性制造系统被认定为国内首台(套)。四度上榜的伟立机器人,是我市目前拥有首台(套)数量最多的企业之一。

在传统工业时代,流水线上的产品呈现单一化、大批量的特点,刚性制造是其核心生产模式。然而时间来到当下,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消费结构调整,行业更新换代不断提速,“定制化、多样化、小批量”的柔性制造市场需求日渐旺盛,“难以兼容”一度成为工业机器人的一大痛点。

而伟立机器人,早在2018年就敏锐地察觉到这一问题,着手研发柔性制造系统。

此次新获国内首台(套)认定的LPS630LDFMS柔性制造系统是一个基于数字化技术的柔性加工解决方案,它是面向多品种小批量加工场景的,可以帮助制造企业有效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成本,主要应用于风电机械、石油化工机械、工程机械中的变速箱箱体、风轮叶片、齿轮箱、塔架、泵壳等大重量、大体积机械零部件。

创新路上的累累硕果,离不开对研发的重视。

伟立机器人近几年每年投入前一年销售收入的8%10%用于科技创新,还与宁波大学、浙江工业大学等高校开展战略合作,与浙江工业大学共同成立的“机器人技术研究中心”更是为创新团队能力的提升和重要成果的转化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经过多年布局,我们的柔性线已实现系列化、模块化生产,产品从定制化走向了标准化,可以更快地响应市场需求。”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吕政权告诉记者,目前伟立机器人还将研发触角延伸到了自动物流、自动组装等前沿领域,开始了新一轮的战略布局,以期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占得先机。

同在智能装备行业,马渚镇的宁波飞图自动技术有限公司曾在2016年一举获评两个省内首台(套)项目,还有余姚泰速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宁波中亿智能股份有限公司等一批企业的创新成果均在近年获评首台(套),为智能装备行业的蓬勃发展贡献了各自的力量。

这些医疗设备风头正劲

宁波江丰生物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成立于2011年,是一家扎根病理、专注病理、深耕病理、服务病理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近年来,公司瞄准智慧病理全数字化的行业趋势,围绕智能化、数字化、信息化、自动化的发展路线,共同探索医疗AI技术的创新应用,不断塑造新质生产力,加速数字时代诊疗场景升级。

近年来,江丰生物的创新成果曾拿下两个国内首台(套),两个省内首台(套)。

以公司2022年获得国内首台(套)的数字病理扫描仪KF-FL为例,该产品是一套在透射光(明场)或荧光环境下均可扫描病理样本的设备,通过数字化扫描生成视野完整、高清的数字图像,辅助医生完成诊断,能够通过专业的图像处理算法,将相机采集到的原始图像进行清晰度、颜色和视觉效果的全面提升。

浙江省于2007年在全国率先开展装备制造业首台(套)产品认定,当年我市的宁波鑫高益磁材有限公司的OPER0.4开放式永磁型磁共振成像系统获评省内首台(),成为当年我市获评的两家企业之一。

宁波鑫高益磁材有限公司在业内最先提出“无液氦”这一概念,并研发出1.5T多体位无液氦超导磁共振成像系统,该系统融合了无液氦超导技术和多体位成像功能,在确保高清晰度和精准度的同时,创新性地摆脱了对液氦的依赖。这一突破不仅降低了设备的运行成本和维护难度,更显著提升了设备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2023年,宁波鑫高益磁材有限公司的GreenMRSerenity1.5T无液氦磁共振成像系统获评省内首台(套)。

仪器、无人机、舞台、半导体……各领域多点开花

“亚洲最大的海上石油生产平台恩平15-1平台,还有支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重要电源大亚湾核电站,这些项目在前期建设以及后期的运维过程中都有用到我们的这款产品。”浙江劲仪仪器仪表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剑锋口中的这款产品,是JY861-869工业过程校准器。

工业过程校准器用于工业现场和实验室信号的检测与校准,以确保工业自动化系统及仪表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能够测量和输出包括电压、电流、电阻、频率、热电偶、热电阻、压力等多个维度的各种信号。

工业过程校准器的精度要求高,技术难度大,这一仪器的国内中高端市场曾经长期被国外垄断。1996年,劲仪仪器研发出囯内首台高精度、多功能工业过程校准器,真正解决了关键领域技术“卡脖子”问题,这款产品在历经5代升级后,成功获得“2023年度宁波市高端装备制造业重点领域国内首台(套)成套装备”认定。

国内首台(套)实现低空仿地飞行、高精度无人机航磁梯度测量设备——“海东青”诞生于浙江大年科技有限公司,切实填补了国内大比例尺无人机航磁探测等多项技术空白。

国内首台(套)“智能万向车台”由浙江大丰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研发,依靠大丰自主研发的高精度激光定位和运动控制算法,“智能万向车台”可以在舞台上任意方向精准灵活运动,还具备多种运动方式,包括单台运动、多台同时运动、编组同步运动等,并按照演艺节目编排要求控制车台行走路径,在指定时间和位置表演旋转动作,极大地丰富了艺术表演形式。

除了老牌企业,新兴企业也开始崭露头角。成立于2021年的宁波芯丰精密科技有限公司,通过其12英寸超精密晶圆环切设备获得了2024年省内首台(套)装备认定,该设备采用先进的高度智能化“控制-自反馈”技术,实现了对晶圆边缘的微米级超精密加工,同时大幅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其成功研发,不仅填补了国内市场的空白,也打破了国际垄断和技术壁垒,开启了中国半导体设备制造新篇章。

记者手记

让更多首台(套)带领“余姚智造”继续向新向高

近年来,我市首台(套)装备的发展势头强劲,从打破国外垄断的精密光学检测装备到重构产业逻辑的智能生产线,从让磁共振走向平民化的医疗设备到加速数字时代诊疗场景升级的数字病理扫描仪……一大批成果加速涌现,集中在高端装备制造、智能装备生产线、医疗等领域,并且在仪器、无人机、舞台、半导体等领域实现了多点开花,持续刷新着“余姚智造”的创新高度。

首台(套)产品的攻关与应用既是实现装备高端化、智能化的有力手段,也是解决关键技术“卡脖子”问题、实现关键领域自主可控的重要途径。来自市经济和信息化局的统计数据显示,2007年到2022年的15年间,我市累计获得首台(套)装备认定的项目总数为31个,而近3年来我市新增首台(套)逐年增加,累计数量达到36个,超过了之前15年的总和,显示出我市在高端装备制造业方面的快速发展和进步。

这些成果,离不开企业的大力投入。

劲仪仪器已经连续十年拿出销售额的6%以上用于研发;天瑞精工、伟立机器人每年投入销售额的8%左右用于研发;江丰生物连续几年的研发投入都超过3000万元,占到了每年总营收的20%以上。

这些成果,离不开好的创新环境滋养。

“我们能打下坚实的基础并实现持续成长,归功于余姚得天独厚的科技创新氛围。”芯丰精密总经理锁志勇表示,就像幼苗的成长离不开富饶的土地,自芯丰精密扎根余姚那一刻起,各部门以及阳明工研院便提供了诸多帮助。

“除了免除创业初期的厂房租金,市委、市政府还为江丰生物提供了包括‘扶持资金+种子资金+贴息贷款’的‘3500万’政策,给予还在起步阶段的公司很大助益。”回首创业之初,江丰生物创始人刘炳宪表示这些年来地方政府一系列助企发展的政策延续优化完善,为江丰生物注入持久的力量,让企业得以安心发展。

而这些成果,也必将继续升级迭代,在未来带给我们更多惊喜。

当创新之火在姚江两岸燎原,这座制造业强市正以首台(套)为支点,撬动中国高端装备产业的崭新未来。

 

              来源:余姚新闻网

 

 

回上层网页         回电商资源网站主页       搜索余姚企业电话号码      成人学历和证书考试网站      回忆当年悲壮的武汉抗疫 


赞助《余姚电商资源网》又名《余姚经济信息网》
可长期刊登:企业闲置设备转让、公司产品推广、人才招聘等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