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姚奇:特色养殖让水塘“流金淌银” 发布时间:2021年03月04日 |
|
王姚奇在水塘里展示刚刚捕获的甲鱼。姚界客户端记者 胡瑾中 摄 余姚新闻网讯(姚界客户端记者 胡瑾中)近日,记者来到河姆渡镇芦山寺村,养殖大户王姚奇正在捕获生态甲鱼。他的背后,是一片种植茭白的水塘,隐藏着为数不多的几只“老甲鱼”。每年春节前夕,他养殖的一千四五百只茭白田甲鱼,总是被老客户抢购一空。 “我的客户全都是余慈地区的,每年甲鱼可以销售几十万元。这里23亩水塘,其中的8亩养泥鳅。我在江中村还有108亩水塘,养着泥鳅,另外还养了40亩蚂蟥。”王姚奇笑着告诉记者,“蚂蟥是药用的,委托别人在养,而泥鳅,全镇只有我在养,每年泥鳅的产量在7.5万公斤左右,可以销售100多万元。 ” 4月份泥鳅要放苗,王姚奇春节期间已开始忙着清塘、修塘,做好今年养殖前的准备工作。在养殖场的水塘上方,记者发现布满了一张张用细尼龙编成的网。“这是用来防人偷钓、防鸟偷吃的。”王姚奇说,水塘紧临路面,如果没有这网,别人伸一根钓竿就可以偷走甲鱼,还有这里有大量白鹭、黑鹭,爱叼泥鳅。前年,因尼龙网被台风吹坏,结果短短两个月,鹭鸟吃掉泥鳅1500多公斤,损失不小。 王姚奇是余姚市甲鱼协会河姆渡分会会员,今年39岁,2000年开始在茭白田套养甲鱼,近几年把大部分精力转移到了养殖泥鳅方面。因为他觉得,泥鳅的市场需求比较大,它被誉为“淡水鱼里的人参”,营养价值高,是不少人喜爱的一道美食。而且,泥鳅还可被人们用来放生、作鱼饵等。 在养殖泥鳅之前,王姚奇并不懂养殖技术,为了更好地管理养殖泥鳅,他主动参加培训,有不懂的地方就向师傅请教,泥鳅养殖技术渐渐熟知。在整个养殖过程中,数孵苗最辛苦。在人工挤卵之前,他要对每条雌泥鳅注射专用的催生激素,促使它们大量排卵。泥鳅的成活率一般仅10%,每亩水塘需投放约150万条泥鳅苗,上市时亩产量才达到1750至2000公斤。 “眼下,我改变养殖模式,通过自己的繁殖和培育,可以一年出两季,提高产量。”王姚奇说,泥鳅养殖的两季,春季为四五月份,秋季为八九月份,从一条泥鳅小苗到泥鳅成熟,需要六七个月时间。“过去要养到一公斤30条左右上市,现在不用养到那么大,一公斤八九十条这样大小就可以卖了。”王姚奇说,这样一来,泥鳅的养殖收益相对就高了。 王姚奇养殖的泥鳅,全部销往宁波城区的水产批发市场,由于泥鳅质量好,一般一个多月就全部销售完。他下步将考虑走精品路线,用礼盒进行包装后零售。 王姚奇的养殖场不但是我市唯一的泥鳅孵化基地,还被评为第一批余姚标准化鱼塘之一和全市尾水处理最早的企业之一。他们家的尾水处理池占地15亩,包括沉淀池3亩,曝气池0.5亩,生物净化池2.5亩,过滤坝2道,运行管制实行“镇+村+主体”的责任制。如此精细的处理布局,只为把污染物降到最低。在他的鱼塘里,还养殖了一些黑鱼,这些黑鱼以部分死去的泥鳅为食,形成良好的生态循环。
(来源:余姚新闻网-余姚日报 编辑:鲍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