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绿生态农庄:深耕“稻渔共作” 进军冷链“中央厨房”

余姚电商资源网转载 
 

 

鼎绿生态农庄:深耕“稻渔共作” 进军冷链“中央厨房”

                                             20220712

  余姚新闻网讯(记者 张云霞)“你看,这就是我们的‘鼎绿农业冷链中央厨房’项目,主体建筑已经建成,现在就等质监站的验收,等验收完成后,我们就开始安装保温板、进行内部装修、采购制冷设备。”712日,记者来到位于陆埠镇郭姆村的鼎绿生态农庄内,农庄负责人李建立指着前方的一个钢结构的“庞然大物”热情地向记者介绍。

  李建立是郭姆村人,2010年,他在村里流转了70多亩土地,建起农庄种稻,开始“稻渔共作”的生态农业养殖模式,在稻田里养甲鱼。“当时我到绍兴等地去考察学习,觉得‘稻渔共作’这种模式不仅节约生产成本,而且种出的稻、养出的甲鱼品质都非常好。”李建立说,他们在实践中经过对比发现,与普通稻田相比,套养甲鱼的稻田病虫害少得多,“因为水稻根部的螺卵都被甲鱼吃掉了,有助于消灭虫害,同时有了甲鱼的‘保护’,我们在管护水稻方面也更省心,农场的稻田就没打过一次农药,所用的肥料全部是有机肥,因此水稻品质更好。”

  李建立介绍,到2012年,农庄扩大种养规模,又承包近400亩地,并请来农技专家做指导,潜心钻研“稻渔共育”生态,大力推广“鳖田米”,并为其注册了“甲谷缘”商标。这几年,由农庄出产的“甲谷缘”鳖田米凭着出色的品质斩获不少奖项,比如全国稻渔综合种养优质渔米评比金奖、全国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创新大赛和优质渔米评比推介“绿色生态奖”“甬优杯”十大好稻米评选金奖等。

  “我们的大米主要是销往上海的,可以卖到每公斤40元,仍然供不应求。”李建立介绍,在农创之路上,他始终坚持做好精品农业。“我们的水稻亩产500公斤左右,产量不高,但我认为品质是第一位的,还有我们的甲鱼,因为不喂饲料,靠吃田里的小鱼和小虫为食,产量也有限,但我们的稻田鳖可以卖到每斤238元的价格,深受消费者欢迎。”

  2019年,颇具商业头脑的李建立又将目光转向了冷链物流中央厨房建设项目。在2019年年底,在上海举行的宁波市乡村产业招商推介会上,李建立与上海一家冷链物流公司达成了初步合作意向。之后,在陆埠镇及相关部门的支持引导下,“鼎绿农业冷链中央厨房项目”落地,于去年9月动工。

  “这个钢结构的建筑是一个冷库,相当于一个大冰箱,但与冰箱相比,它的场地更大,功能更多,可以实现智能仓储冷链配送一体化。”李建立介绍,目前在建的是一期前期的50亩土地,根据规划,一期的冷库约占地2500平方米,有11米高,安排5层货柜、3500个托盘,一个托盘可以放农产品1吨。也就是说,这个一期建设中的冷库可以每天流通、储存农产品3500吨。

  “这家冷链公司是上海知名的冷链物流公司,他们有成熟的营销团队和销售渠道,和上海各大超市、学校、饭店都有合作。通过和他们合作,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我们就可以把余姚的优质农产品销售出去,解决农户销售难问题。”李建立说,随着胜陆高架的开通,陆埠的交通网络更加便捷,为冷链运输提供了有利条件。通过新建冷库,打造一个绿色“中央厨房”,把陆埠的毛笋、姚西北的蔬菜、河姆渡的茭白以及四明山区的山货等所有原料直接从地头采购,有的通过分类包装后快速销往上海等城市消费市场,让更多优质农产品走上市民餐桌,有的则进入冷库储存,延长农产品保鲜期,实现错时错峰甚至跨季销售,有效解决农产品滞销、“价贱伤农”等难题。

  “我还打算在农庄里再建设几条笋干加工的流水线,我们余姚山区面积广、毛笋产量多,新鲜的毛笋不易储存,通过鲜笋冷库保存和即时加工笋干,可以延长毛笋的产业链,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带动村民共同致富。”谈到未来的发展,李建立的脸上露出了自信的笑容。

 

                                                                                                                                                                                                                                   编辑:夏丽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