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与河姆渡文化“同龄”!这个地方,堪称姚城之根    余姚电商资源网转载

 

历史与河姆渡文化“同龄”!这个地方,堪称姚城之根

  凤山街道位于余姚市老城区东北部,城市核心区之一,东接丈亭镇,东北角与慈溪横河镇相邻,北倚翠屏山,南滨余姚江,山川秀丽,经济繁荣,人文荟萃。海洋文化,就是人类在开发利用海洋的过程中,形成的 “开放开拓、勇敢冒险、兼容并蓄、务实创新”的人文精神,以及与之相关的物质成果。凤山地处沿海,海洋文化与大陆文化融合,移民文化与土著文化交流,地方特色的姚江文化,兼蓄共性、又有个性等,其中与海洋的关系源远流长,受之影响深远。

  史前凤山,源于海洋。海湾明月照,山岙炊烟袅,是那个朦胧时代的风光。上世纪凤山考古发现,处于新石器时代的双河兵马司等五个遗址,与河姆渡文化遗址最久远的年代同时期,而七千年前的河姆渡遗址就有简易的海塘,证明了那时的凤山先民就生活在依山傍海处,渔猎为生。出土的鼎、釜、石锛等,与河姆渡遗址类似,说明两者有联系。

  河姆渡遗址发现,大约距今五千年,海水又上涨了,直至四千一百年前左右,先民迁往高处,翠屏山南麓及其山谷等,是一部分凤山先民生活的乐园。那时四明山与翠屏山间的姚江一带,更像现在的象山港,山前存在着广泛的潮间带,这注定先人重视防洪抗咸工程。大禹治水,他治的是逆水,可能是上涨的海水,如风瀑潮等,如今双河村禹王庙和同光村的龙山庙,均供奉大禹神像,歌颂大禹“疏洪抗咸防潮”大功,学习他“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治水方法。传说城区中心的秘图山,是大禹治水藏图处,推测为大禹在余姚地区治水办公地。

  史上凤山,沧海桑田。冬日筑海塘,夏晚蠏火旺,是凤山常见的一风景。2008年同光章家“小娘坟头”遗址的考古发现,说明了公元前1600年至公元前256年的商周时期,先民仍生活在屏翠山南麓。公元二百年,余姚长朱然,为了防洪挡潮、固守抗敌,在秘图山与姚江间筑余姚城,至今已有一千八百廿多年的历史,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的《水经注》,利用西晋时搜集到的三国时代东吴国档案,记载了东吴国余姚旧境抗海潮、蓄淡水的海塘——穴湖塘,就在今穴湖村,按现有历史记载,可能是江浙地区最早的水利工程。故凤山称为余姚旧境之源、姚城之根,毫不为过。

  地名中有昔日海迹,同光村的大鱼岙、盘船岙,则是远古时期人们捕鱼的港湾,避风的港口;五星村的胜堰、双河村的横河埭、凤山社区的前埭和后埭等,均为古时的堵水挡潮坝。

  凤山史,也是一部移民开发史。

  史传汉代严子陵是余姚人,其父或者祖父是从北方迁来的,墓葬凤山与横河镇交界处的陈山,原陈山曾有纪念严公的相关建筑物。史记华清泉,仍在陈山南麓静静地流淌着。

  史记三国时代虞氏后人,从罗壁山东麓(今兰江凤亭),移居到龙泉山以东姚江北侧一带,古代把姚江至桐江间虞氏后裔聚居街坊,称为虞宦街,于近代重建后,才称新建路;南宋湖州人倪思,官至礼部尚书,为倪氏迁姚始祖。2009年考古证实,墓在今穴湖村张岙贺溪,如今凤山倪姓后人大多数都是他的后代。

  王阳明的祖先,在南宋晚期,从上虞陈溪乡虹桥村达溪迁姚,世居在桐江北岸,现为阳明小学校址,史称秘图山王家,至上世纪中,那里还树立着新建伯的牌坊。他爷爷王伦卒于余姚,葬于穴湖。

  当代移民进行时,江丰电子有限公司董事长姚力军,东北人,2005年留学回国,来到城东经济开发区,从事集成电路制造用溅射靶材的研发和生产,被评为“2019年度浙江骄傲人物”;张海滨,安徽人,二十多年前来到凤山打工,后办实业,2015年被评为全国优秀农民工。

  河海凤山,通达天下。运河船帆飘,码头海鲜销,是那个年代的写照。凤山南临姚江,包括凤山码头的余姚港,在唐代是浙东运河最大的通海内河港,那时的茶叶、丝绸和越瓷出口装货地。至近代,仍是重要的海陆物资集散地,直到上世纪末,海船还直达。

  史传中,城区姚江北岸有子陵滩,即严子陵钓鱼处,是其送岳父梅福去普陀山修道的上船地,推测可能在舜江楼至三江口之间;也是明末清初朱舜水去日本侨居的启航处、黄宗羲出外讲学回姚的上岸地。

  遥想当年余姚港,正如明代邑人翁大立的《姚江》所描绘:“浪花白白鱼近棹,江柳青青人倚栏。歌馆酒楼山郭里,画船朱箔水云间。“从诗中清晰可见:姚江东流,直通海洋,岸上江中,人欢鱼跃,茶馆酒楼,歌舞升平,是个充满江南水乡风情的运河古镇。

  凤山原供奉妈祖的天后宫,始在和鸣桥附近,后迁至玉皇山南侧,已毁。信仰妈祖,祁求平安,是东海渔民的一种文化,他们认为妈祖是渔民的保护神。这说明凤山先民中,有的是弃舟上岸的渔民,或者凤山是东海渔民的常来常往地。

  开放凤山,开拓创新。

  首先实业创新。东江西侧的冶山,传说欧冶子(约公元前560~前510年)的铸剑之所,故名之,其所铸的青铜名剑,冠绝华夏,为吴越争霸作出了贡献。同光湖弄口太平山南坡宋代民窑,当时烧制的陶瓷器具,供应姚江平原及其周边地区。清乾隆元年(1736年)前,致和酱园于和鸣桥东开业,为余姚最早的酿造作坊,主产酱油、腐乳、米醋等,其中“贡方腐乳”曾获1910年农工商部颁发的“南洋劝业会银牌奖”,“面母酱油”获1915年农工商部颁发的“巴拿马赛会”奖状。

  上世纪八十年代境内中大型国企较多,有余姚第一棉纺厂、余姚第一化纤厂等。舜宇集团,其发迹地在新建北路,在此树立了共同创造、共同分享的理念。如今又有大批先进制造业公司,分布于城东经济开发区和东郊工业功能区等,其中上规模的出口创汇型企业较多,如德昌股份公司等,他们按照国际化、标准化生产世界上适销对路的产品。

  其次社会事业创新。19143月,在三官堂河以东、阳明东路北侧地块,成立了惠爱医院,是余姚首家西医医院。余姚第一所新学小学,创办于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现为东风小学。1935年,利用三官堂河以东的同善堂、吕祖阁等房屋,创办了“实获初级中学”,是余姚最早的一所中学,为余姚中学的前身。如今凤山的社会事业发展位居全市前列,是建城区中小学教学点最多的街道,还有三乙医院的余姚人民医院和著名的民营妇产科——树兰医院等。

  第三商贸业创新。上世纪未,形成了为生产加工企业服务的塑料城、模具城、新建北路生产资料市场,为居民生活服务的,有老市区新建路与阳明东路商业街等;通用公司利用老厂房,创建了文山创意广场,引进创意休闲娱乐业等,形成了新的城市综合体。本世纪以来,新城区有华润五彩城和银泰城大型商场,城郊有同光甬余公路汽车销售一条路,汽车整车销售店有二十多家等。

  总而言之,历史凤山,魅力四射,有“千时遥吞沧海月,万年独抵大江浪”的通济桥,有“月明鼓角空中起,风静波涛地底回“的舜江楼,是“山水中开文献邦”的余姚古城标志。

  今日凤山,是老城区四街道面积(含郊区)最小的一个,却是建成区面积最大的,交通便利,有高铁余姚北站、萧甬铁路余姚站及其与慈溪铁路相连的蜀山站,有浙东运河蜀山船闸和顺风码头等。古城新貌,府前路的阳明古镇,古建古色古香,小吃传统风味,购物时尚,休闲舒适。新区亮丽,如城东新区配套完善,街道整洁,入住率高;高铁新城建设中,是一个宜居宜业的城区街道。可以说北宋王安石笔下的“唤取仙人来住此,莫教辛苦上层城”的地方,就是今天凤山的写照。

  海洋文化,其实是一种商业文化,也是一种城市文化,在浙东大地生长,既有普遍性,又有本土化。未来凤山,会进一步传承浙东文化,发展海洋文化,也会继续推动王守仁的阳明文化,放眼世界,务实创新,想必再现北宋范仲淹咏吟的“余姚两山下,东南最名邑”景象!一定会更美好!

 

                                                                                                                                                                                                                                                 编辑:唐赛男

   

回上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