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数量增长到质量赋能 我市公益性社会组织的进阶密码

2025-08-19     来源: 姚界客户端    记者 干雨微

眼下正值暑假,在阳明街道新城市社区的教室里,孩子们正在专注地倾听市众益救援队的志愿者讲述防溺水的相关专业知识;在梨洲街道三江口社区里,市澄禾青少年服务中心的志愿者用轻松互动的方式举行了一场生动有趣的儿童情绪管理讲座,帮助孩子们解锁情绪管理的奥秘……

 

市澄禾青少年服务中心举行儿童情绪管理讲座。

这些鲜活生动的瞬间,正是我市公益组织从草根起步迈向专业发展的生动缩影。

近年来,我市以社会组织党群服务中心(余姚公益场)为轴心,积极开展公益创投,将组织建设嵌入项目孵化、人才培养、服务创新全过程,助推“五社联动”协同治理机制,充分发挥“以社育社”作用,办好“乐善公益学院”。据统计,截至目前,已吸引入驻公益性社会组织26家,辐射社会组织1100余家。

党建“红心”点亮公益之路

夯实党建基础,激发公益活力。近年来,我市全力打造市级社会组织党建服务平台——“余姚公益场”,构建“1+1+3”县域社会组织党建工作体系。目前,市社会组织综合党委下属党支部11个,辐射社会组织27家,选派党建工作指导员10名,今年新成立党支部2个,新增发展对象1名。

与此同时,为了将党建工作覆盖到每个角落,我市创新打造“红社大讲堂”平台,通过“书记讲党课”树标杆、“学习身边的榜样”立典型、“红色读书会”强信念、“专家讲座”提能力等多元化载体,精心设计形式新颖、内容丰富的党建活动,全面激发社会组织的“红色动能”。

据市民政局社会组织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中心积极推动“党建+公益”项目走进村(社区),助力振兴,通过专业服务传播社会正能量,累计服务群众2万余人次。该负责人说:“我们坚持开展社会组织党员公益日活动,为广大群众搭建集便民服务、健康义诊、法律咨询、文明宣传、爱心义卖等功能于一体的‘零距离’公益集市,实现了党建引领与服务群众的有机统一。”

该负责人进一步表示:“中心始终以党建引领激发社会组织活力为主线,通过开展主题党日、‘姚益四季行’公益巴士等系列活动,全面打响‘四明红社益起来’品牌,推动党建工作与社会组织发展深度融合。”

“小杠杆”撬动“大幸福”

走进市爱心之家公益服务中心负责人邵贤艳的办公室,记者看到了许多五颜六色、形态各异的针织花。她告诉记者,这些针织花来自他们的一个公益创投项目——“穿针引线”益起来。这个帮助慢性病患者掌握钩针编织技艺的创意,源自邵贤艳售卖的一幅十字绣。

市爱心之家公益服务中心志愿者在售卖针织花。

事情发生在2018年,那时陈洁是一位每周需要三次透析的尿毒症患者。长期的治疗让她的生活陷入困顿,仅靠绣十字绣勉强维持生计。邵贤艳在帮助她义卖十字绣作品时,萌生了创办“穿针引线”益起来公益项目的想法。该项目专门面向慢性病患者、残疾人等困难群体,通过免费教授钩针编织技艺,帮助他们实现居家创收。

“一开始,我很排斥这个项目,一方面是害怕与人接触,另一方面也担心学不会。”陈洁回忆。在邵贤艳连续三个月的耐心劝说下,她终于鼓起勇气走进课堂。从最基础的起针、辫子针学起,到能独立完成康乃馨、玩偶等精美作品,陈洁不仅掌握了新技能,性格也发生了巨大转变。“以前说话都轻声细语,现在能自信地站在讲台上当老师了。”

7年来,这个项目不断发展并形成了一套成熟的帮扶体系。每月定期开展公益课堂,目前已累计授课140余次;开发了花朵、童鞋、发饰等5大类产品;通过直播带货、爱心义卖、慈善商店等多元渠道销售。据统计,项目已惠及500余人,人均年增收约5000元,累计创造经济效益6万余元。

“我们不仅要‘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邵贤艳说,未来“穿针引线”益起来公益项目将继续扩大帮扶范围,让更多困境群体通过自己的巧手,编织出充满希望的明天。如今,这个用毛线编织温暖的“造血工程”,正持续为特殊群体铺就多彩人生路。

创投机制的创新不仅体现在项目设计上,更在于其建立了一套完善的制度保障体系。自2013年起,我市每年由财政统筹安排3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公益创投活动,并制定《余姚市公益创投项目资金使用的若干规定(试行)》,从制度层面规范资金管理和监督。

在这一机制下,我市通过精准对接群众需求,培育出“老屋新线”“点亮黑楼道”“我是一条鱼”“第二课堂”等一批优质公益项目。

市海燕救援队开展“我是一条鱼”公益项目,帮助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习游泳。

其中,市海燕救援队的“我是一条鱼”游泳培训项目就是通过社区调研发现的真实需求。项目发起人金锡明说:“许多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从未接触过正规的游泳教学,有了这个项目,新余姚人的孩子也能安全地学习游泳了。”

市众益救援队开展救援知识培训。

“过去是‘我们提供什么群众接受什么’,现在是‘群众需要什么我们设计什么’。”市民政局副局长吴旭翡表示。截至目前,公益创投已实施项目百余个,投入资金500余万元,服务覆盖全市21个乡镇(街道)。

专业服务传递城市温度

“铃铃铃……”812日,在市社会组织服务中心,“生命影像”公益项目负责人叶玲兵接起了响铃的手机。

“生命影像”公益项目的志愿者为老人拍摄照片。

“叶老师,我是东城社区的小周,我们这边有三位阿婆想约你们帮着拍照……”这样的电话,已经成了叶玲兵生活中最熟悉的问候。两年来,这个由6名专业摄影师和10余名热心志愿者组成的团队已经走遍我市21个乡镇(街道),为1500余位老人定格珍贵瞬间。

在梨洲街道南雷社区的活动室里,一位老人正小心翼翼地打开一个褪色的布包,里面珍藏着他母亲的黑白照片,照片边角已磨损,照片上的人物面容模糊不清。“这是妈妈留下的唯一照片,这些年我一直贴身带着!”老人声音哽咽,眼中满是思念。

叶玲兵团队立刻运用最新的AI技术对照片进行修复,不仅让模糊的照片重新清晰,更通过智能算法让静态照片“活”了起来。当看到屏幕中的母亲眨着眼睛,用年轻时熟悉的口型说出“天气热了,要好好保重身体,按时吃饭……”老人瞬间红了眼眶,情不自禁地对着屏幕回应:“姆妈,我太想你了……”这个跨越时空的对话,让现场所有人都湿了眼眶。

在数字化时代,“生命影像”项目用最温暖的方式诠释了科技的人文关怀。除了照片修复,团队还制订了《失能老人情感守则》,呼吁家属定期为老人录制生活影像、保存手写信件。“这不仅是个人记忆的保存,还是一个时代的集体记忆。”叶玲兵说。

这样的专业服务正在我市遍地开花。市三人行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为城乡社区提供社会需求调研与公益项目策划;市红盾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为社区矫正人员组织开展小组赋能活动;市心理援助协会的心理咨询师为青春期的学生和家长提供心理疏导和情绪支持等。

专业化离不开人才支撑。“市民政局开展‘红社领雁’社会组织人才赋能计划,针对社会组织党建、社会组织规范化管理、社会组织从业人员能力提升等主题和内容。”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说。据统计,近三年来,我市民政部门已分层分类开展系统业务培训50余场,包括社会组织综合党委主题党日、公益场夜校、财务专题培训等,乐善公益学院持续培育本土公益人才120余名。

市大城小爱电力公益服务中心的志愿者正在为老人维修电路。

在余姚这片热土上,公益之花正绚丽绽放。市大城小爱电力公益服务中心以“一人一点爱汇聚成大爱”为理念,通过“为爱留守点亮老屋”等项目守护千家万户的用电安全;市合益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深耕“一老一小”服务领域,已点亮3000余个困境儿童微心愿,为6000多位老人送去“美丽乡村光明行”的温暖……

从最初的爱心奉献到现在的精准服务,从草根逆袭为专业团队,我市公益性社会组织从单一活动向项目化、专业化、品牌化转型。未来,我市将继续通过打造多层次、多维度的品牌矩阵,为群众提供更加精准、高效、可持续的服务,赋能基层治理提档升级。

 

                  来源:余姚新闻网

 

 

 

回上层网页        回电商资源网站主页       搜索余姚企业电话号码      成人学历和证书考试网站      回忆当年悲壮的武汉抗


赞助《余姚电商资源网》
可长期刊登:企业闲置设备转让、公司产品推广、人才招聘等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