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70年续力治水造福民生纪略:治水兴水 人水和谐     

余姚电商资源网转载


我市70年续力治水造福民生纪略:治水兴水 人水和谐

                                                                                                                    发布时间:20191010

  余姚新闻网讯(记者 朱从谷)今年810145分,被称为风力超强、雨量超大、范围超广、破坏力超大的“四超”台风“利奇马”在温岭城南镇登陆,登陆时中心最大风力16级,是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登陆浙江的第三强台风。虽然“利奇马”带来了超强降雨,但我市“五水共治”实施的“西分”“北排”“包围”三大工程发挥了作用,实现了大雨无内涝、小雨无积水,雨停水退,保障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河湖安澜,见证了治水70年的辉煌成就。一条条海塘,为百姓筑起“生命线”;一条条清流,再现江南水乡美景;一缕缕清泉,流进千家万户……从单纯治水患到做好水生态文章,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市续力治水兴水,凝聚了几代人的不懈努力。

荡漾着一江风景的姚江一角。资料图

  除旱涝 减灾害 安民生

  文献记载,四明山北古代曾为浅海,距今约一万年成陆。明朝以后滩涂外伸,形成三北平原。余姚北部为海积平原,地势较高,水源短缺,潮患频繁;南部为四明山区,溪流源短流急,易出现山洪暴发;西部开阔高亢,水网密布;东部、中部平原姚江横贯其中,江南北两侧山丘分列,东西两头地势均高于中部,形成了一个狭长的盆状洼地,久晴咸潮上溯,遇雨泄流不畅,旱涝交替,极易成灾。

  《余姚市水利志》关于“旱灾”的记录显示,余姚有17次连续干旱超过30天,年份从1951年到1986年四明湖水库建成之前几乎每年都有,1958年、1962年、1967年连旱分别都在100天以上,其中1962年冬春连旱163天。另外,关于“旱灾”记录中“姚江见底”的表述分别出现在1961年、1963年、1967年。

  “嫁闺勿嫁下沙畈,三朝大雨要讨饭”“烂腐歧阳破沿江,十年倒有九年荒”等民谚道出了余姚当时频遭旱涝灾害的情形。新中国成立前遗留下来年久失修的水利设施,抗灾能力极弱,百姓深受其苦。

  1949年,余姚一解放,生产建设上的第一件事便是修复原水利设施。其中,1950年春,在原址上修筑1949年冲毁的七塘,并取名“解放塘”;姚江下游以工代赈筑姚江江塘;1951年,开掘百里四横塘江;1955年冬,在山区建造黄狼岙、史家弄等山塘水库,在平原建闸开河,培修塘堤圩丘。从此,余姚上河地区抗旱有丁家坝,排涝有四洞闸,初步改善了水利环境。此后,余姚突出以减灾害为中心,按照“南蓄、北排、东泄、中梳、低围”的防洪排涝规划,建设了一批抗旱、治涝治水工程。

  特别是1980年以后,余姚贯彻执行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改革开放的大环境下,水利改革不断深入,从为农业服务转向为国民经济全面服务,先后修订和编制了《姚江流域水利规划报告》《甬江流域报告》《城镇供水水源规划》等,兴建了四明湖水库和姚江节制闸等一系列工程。

  进入新世纪,我市治水工作从城市防洪、强塘固坝工程到农田水利、滩涂围垦、城乡供水保障等方面全力加快建设进程,高潮迭起。

  到2005年以前,我市完成了最良江、中山河整治工程,使城区防洪标准提高到50年一遇标准。同时,我市实施城区四闸下移工程,在下姚江蜀山村新建了净宽96米、每秒流量556立方米的蜀山大闸,使城区东扩10公里。全市旱涝灾害显著减轻,人民生活用水得到切实保障。

  经过70年的不懈努力,全市形成了一个大、中、小水库结合,具有一定标准的防洪、灌溉、供水、发电、围涂、环保等综合效能的水利工程体系。

1958年,四明湖水库破土动工。资料图

  兴水利 稳经济 惠民生

  “有水无肥一半谷,有肥无水朝天哭”。经历过百日大旱煎熬的人,对“水利是农业的命脉”这句话的理解更彻骨。

  曾经担任四明湖水库工程建设指挥部副指挥的王明辉,在一篇文章中这样描述1958年的百日大旱:那一年,姚江里咸水倒灌,余姚绝大多数中小型水库都已干涸无水,不少地方的人畜饮水已发生严重困难;辛苦的结果,还是一个大减产的重灾年景,田里基本颗粒无收。

  就这样,四明湖水库建设被提上了历史议程。19589月,余姚县委召开常委扩大会议,决定建设四明湖水库,并上报省委批准。

  101日,四明湖水库建设破土动工。6400多人兵分三路,一路挖坝基做中心墙,一路为运土筑路铺轨,一路筹集物资赶制各种工具。

  在市委党史研究室研究整理的史料中,记录下了投入建设四明湖水库相关物资的一组数据:有轨无轨牛拖人推四轮两用卸土车1200辆,各式手拉车730辆,大小木滚筒15只,木轨道9500米,木夯20只,煤铲200把,土箕7000双。还有自制土硝炸药及木材442立方米,毛竹6万斤,钩子4800只,铁圈2400只,铁钉720公斤。

  “四明湖”原是梁弄区内比较平坦的万余亩田地,属梁弄大溪,溪流经邱家湾村边,两边有山,此地最为狭窄,选为水库拦水坝址。

  万名民工上阵,一天24小时三班倒。工地红旗招展,决心书、竞赛书、口号、标语到处可见;民工公社组团、管理区建营、大队建连,分地段、定线路、争速度、求高效,你追我赶相互鼓劲。

  至19594月,输水隧道打通,大堤加高至8米,四明湖水库堵口蓄水成功。之后多年,四明湖水库经过几次大的整修,防洪标准为百年一遇设计、万年一遇校核,并由水利部授予“国家一级水利管理单位”奖牌。

  四明湖水库,总库容1.24亿立方米,正常库容7946万立方米,这样一个库容,在当时前无先例。

  四明湖水库的建成,增强了全县的抗旱能力。

  但是,由于姚江河床高低不一,天晴半月,余姚城区居民、工业用水、农田灌溉就会受到影响,为调节上下游的水位,在四明湖水库放水前先要临时拦江筑坝。为完善姚江体系配套工程,余姚县委下决心建造姚江节制闸系列工程。19615月,建闸指挥部成立,11月开工建设皇山、竹山节制闸。皇山闸位于候青门江,过闸流量每秒180立方米;竹山闸位于最良江下游,过闸流量每秒138立方米;1962年建郁浪浦闸,过闸流量每秒96立方米。1964年春建成中舜江闸,过闸流量每秒245立方米。通过四明湖水库放水,使20万亩农田旱年保丰收,同时改善城区居民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

  姚江的阻咸蓄淡是沿江两岸人民的世代愿望。史料记载,姚江属平原型河流,河床平坦,易受外江潮汐影响。一般连晴20天左右,咸潮便要上溯,丈亭以下江水变咸;连晴40天左右,咸潮会上溯至通明江,江水无法用于灌溉。兴建姚江大闸刻不容缓。

  1958911日,姚江大闸开工建设,近2万民工和技术人员连续奋战在建设工地,历时9个月,开挖了长1240米、底宽190米的新河道,填堵旧河道300米,完成土石方190.4万立方米,使河道变直,代替原来7240米的大弯河道,并于19596月在新河道上提前建成姚江大闸。

  至今姚江大闸运行已有60年,一直担负着姚江两岸52万亩农田的灌溉任务,同时为城乡居民提供生产、生活、环境生态用水,发挥着阻咸蓄淡、抗台排涝等功能。

2003年,我市对四明湖水库除险加固。资料图

  治五水 保生态 谋未来

  漫步梁弄,大溪穿镇而过,清澈见底,蓝天、白云、绿树倒映在洁净的溪水中,不时有白鹭在溪面翩翩起舞,溪面上漾起了一圈圈涟漪,好一幅美丽的风景画……得益于水环境不断提升,山区乡镇梁弄一跃成为“网红”镇。

  至今,我市境内现有河道长2333公里,河面约40.3平方公里。其中,境内的姚江有70公里,贯通姚江的市、镇、村三级支流有84条。据悉,我市原有3个劣Ⅴ类县控以上断面、220个劣Ⅴ类小微水体。为了剿灭劣Ⅴ类水,我市与各级干部立下“军令状”。到2017年,我市消除了所有劣Ⅴ类县控以上断面和小微水体。

  进入新时代,我市更加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注重人与水和谐,更加突出治水的综合性、整体性、协同性,五水共治,保生态,谋未来。

  姚江作为宁波洪水走廊,防洪是第一要务。尤其是2013年特大洪涝灾害之后,我市认真梳理洪灾中显现出来的“短板”,出台了《余姚市“五水共治”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方案》,并作为20141号文件下发,成立市五水共治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市流域防洪工程建设指挥部和市城市防洪排涝工程建设指挥部,坚持工程性措施和非工程措施两手强硬。

  按照时任省委书记夏宝龙提出“余姚不再受淹”的目标,在省政府统筹协调下,我市进一步完善了以“东泄、南蓄、西排、西分、北排、中疏、低围”“4+1”骨干工程为核心的流域防洪排涝规划。

  通过治理,目前已基本达到了阶段性的预期目标:农村和城镇的防洪能力达到了20年一遇的标准,至2018年年底,城区防洪能力基本达到50年一遇的标准,排涝能力基本达到20年一遇的标准。目前建成的工程或在建扫尾的工程及非工程,都已或陆续发挥效益,建成后的单体工程防洪能力达到了设计标准,在区域防洪排涝中发挥了明显的作用。

  据统计,自“五水共治”开展以来,我市在防洪水、治污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等方面实施工程项目约700个,总投资近百亿元。

  与此同时,我市坚持“水岸同治、标本兼治、线面结合、流域治理”理念,合力打好水环境治理“截、清、治、拆、管、修”组合拳。尤其是“污水直排区”建设初见成效。我市自2017年污水零直排建设启动以来,二批污水零直排区顺利通过宁波市级的验收,大岚和四明山镇通过“污水零直排”创建与验收。通过三年努力,基本做到全市“污水零直排”建设全覆盖,为完成市委、市政府提出的目标任务夯实了基础。

  如今,“五水共治”成效初显。防洪排涝进一步坚固,我市经受住了特大台风的考验,同时治污水进一步扎实推进,水环境质量稳中有升。到2018年年底,我市国控浦口闸断面年均达到Ш类水要求,省控菁江渡断面和省控交流断面城山渡稳定达到Ш类水标准,全市水环境功能区达标率为84.6%4个县控断面年均达到Ⅱ类水标准,根据第三方监测,我市22个乡镇(街道)的交接断面和考核断面功能区达到年均90%以上。

  治水为民,治水惠民。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治水实践,我市与时俱进,不断丰富和完善治水思路,从注重工程建设向资源节约保护,再向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水灾害统筹治理,治水步伐铿锵有力,治出了一幅避水患之害、享水利之惠的清流美景。

图为建成后的四明湖水库。资料图

                                                                                                                               (来源:余姚新闻网-余姚日报 编辑:夏丽霞)

 

 回上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