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山村里的网红农家乐  乘时代春风屹立潮头十余载

余姚电商资源网转载


小山村里的网红农家乐,乘着时代春风屹立潮头十余载

20220622

  位于余姚梁弄镇横坎头村,在绿水青山簇拥中有一家“网红”农家乐——百丈农家。十几年来,百丈农家虽为“网红”却长盛不衰,俨然成了“浙东红村”的一张闪亮金名片。百丈农家的“创始人”黄彭勋今年72岁,这位古稀老人一头黑发精神矍铄,性格爽朗健谈。对于这些年来的变化,他仿佛有说不完的话。

  村书记“三顾茅庐”

  创办村里首家农家乐

  这一切还要从19年前说起。2003年春节前夕,刚刚担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专程到梁弄镇和横坎头村考察调研,提出了建设“全国革命老区全面奔小康样板镇”的殷切期望。借着这股春风,横坎头村开始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可好不容易迎来了游客,却没有地方可以吃饭。时任该村党委书记的张志灿动员村民开农家乐,可大家心中都有顾虑,始终无人响应。这时,村书记想到了在外打工的黄彭勋。“你爱人厨艺那么好,回来办个农家乐吧。”张志灿特地跑到宁波工厂,当面向黄彭勋发出诚挚邀请,希望他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可想起村里闭塞的交通泥泞的小路和忽明忽暗的微弱灯光,黄彭勋无奈地拒绝了。

  “我和妻子辗转沪甬打工十多年,心里虽然思念家乡,可始终无法下定决定回家创办农家乐。”可张志灿的邀请就如同一颗“种子”,逐渐在黄彭勋脑海中“生根发芽”。2006年,当张志灿第三次找到他时,黄彭勋毫不犹豫地一口应承。他说,这既源于村书记的“三顾茅庐”,被对方的拳拳诚意打动;也出于他对家乡变化带来的信心,那一年,浙东区党委旧址也修缮一新小水果产业发展蓬勃,各地游客纷至沓来。

  口口相传打响农家乐名号

  解决用电“瓶颈”日渐红火

  2006927日,装修一新的百丈农家正式开门迎客。张志灿自掏腰包请来镇里各村书记前来就餐,为横坎头村首家农家乐“助阵”。从最初的宾客罗雀到食客纷至沓来,黄彭勋只用了短短不到两年光景。“农家养的土鸡百丈水库的鱼头四明湖的鱼虾,这些都是客人的心头好。”黄彭勋笑着说,回头客越来越来,大家口口相传,作为本村唯一的一家农家乐,渐渐开始打响“名号”。

  可幸福的烦恼也随之而来。随着旺季来临,百丈农家最忙碌时要同时接待54桌食客用餐。与此同时,店内摆放的多台空调同时运行,这让村里仅100千伏安变压器超负荷运行,常常会反复出现“跳闸”。得知黄彭勋的这个困扰之后,当时的余姚市供电局第一时间为村里安装了一台新的80千伏安变压器,暂时解决了农家乐的用电“瓶颈”,助力乡亲们“轻装上阵”奔向致富路。

  2011年,国家电网宣布无条件接收四明山自供区。梁弄镇自此告别了小水电自供区的落后面貌。一场老区电网变革拉开序幕,让乡亲们致富奔小康的步伐迈得更快了。两年半的时间,1000余基铁塔16000根电杆1000多公里线路在四明山大地拔地而起。百丈农家的供电足了,空调再也不“跳闸”了,黄彭勋的日子也一天比一天红火!

  总书记回信带动红色旅游

  特色“土味”美食吸引远近游客

  乡村振兴,牵动着总书记的心。20182,习近平总书记在给浙江省余姚市梁弄镇横坎头村全体党员回信中说,15年前到你们村的情景我都记得,我一直惦记着乡亲们。这些年,村党组织团结带领乡亲们艰苦奋斗,发展红色旅游,利用绿色资源,壮大特色农业,把村子建设成了远近闻名的小康村文明村,乡亲们生活不断得到改善,我感到十分欣慰。

  横坎头村依托得天独厚的红色资源发展日新月异。作为曾经的浙东抗日根据地中心所在地,新建的游客中心和修葺一新的旧址群让游客眼前一亮,配套设施不断完善,红色旅游有了“大机遇”。习总书记的回信,让横坎头村成了“网红村”,除了百丈农家,其他村民也纷纷开办的农家乐,满足日益增加游客的就餐需求。可只要提起横坎头村,游客首先想到的仍是村中“网红”百丈农家。

  “真是赶上了好时代,乡村振兴带动红色旅游,每天虽然忙碌,但是心里美得很。”虽然黄彭勋站在新时代的潮头,可他还有一份独有的“底气”,那就是妻子陈三妹的“独门”厨艺和绿色菜品。

  陈三妹是曾经的上海乡下知青,几十年前就曾在点心店学习过厨艺。多年深耕,陈三妹的厨艺早已炉火纯青,配上青山绿水红中的乡村土菜,让不少游客忆起了儿时的味道。

  黄彭勋和三妹早年走南闯北的打工经历,开阔了他们的眼界,脑子活泛的他们想出一个个“金点子”。为了贴近红色旅游主题,夫妻俩在菜品“特色”下苦功做文章。百丈农家相继推出油盐麦果忆苦思甜汤和手工大肉包等特色美食,游客们在这里尝尝新四军战士当年果腹的油盐麦果,再喝上一口忆苦思甜汤,来上一份农家地里出产的“五谷丰登”,最后吃上一个手工大肉包,那种满足感简直无以言表。

  搭建“舞台”传承“农三代”

  创新探索农家乐新模式共同富裕

  电力十足下的横坎头村,如今的发展势头迅猛。几年来,横坎头不断厚植“红色基因”内涵,大力发展“绿色经济”,2021年村级集体可支配收入超800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近40000元。

  能吃苦也会动脑筋的一家人,原本靠外出打工赚取微薄收入,开了村里第一家农家乐,如今的收入近百万元。可随着年事渐高,陈三妹开始变得力不从心。为了让她的身体,女儿黄玲玲加入了百丈农家,继承母亲的厨艺,成为了远近闻名的厨娘。现在的陈三妹已经很少亲自下厨,都是由女儿“全权”接管灶头了。

  “我身体还行,再帮儿女子孙们干两年。”虽然已是72岁高龄,但黄彭勋精神气很足。他和妻子育有一子一女,现在孙子和外孙女都已经25岁了,赚钱已不是他们的首要目标。

  日暮炊烟,石墙黛瓦,古树石桥,山峦延绵。如今这座坐落在山间的小乡村,已从昔日的“贫困村”变成了“小康村”和“文明村”。而对于百丈农家的未来,黄彭勋也有了自己的打算。“将来想将这家农家传给孙子和孙女来打理,让他们作为百丈农家的‘农三代’传人。”黄彭勋说,互联网时代已经到来,孩子们有着更宽广的视野与梦想,将“舞台”交给年轻人,希望他们能探索创新出农家乐经营新模式,带领乡亲们共同富裕。

编辑:夏丽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