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灯具商到 “新农人” 余姚“80后”把荒山变网红打卡地 2025-04-10 来源: 姚界客户端 记者 张云霞 “今年的清明小长假,我们一共接待了600多位游客,有余姚的,也有宁波、上海的。那几天,我们从早到晚,每天忙到“起飞”,现在到了工作日,终于能稍微休整一下。”4月8日下午,谢立烽站在自己亲手打造的家庭休闲农场观景台上,望着远处层峦叠嶂的青山,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
农场里的共享菜园。记者 张云霞摄 谁能想到,仅仅一年前,这里还是一片杂草丛生的荒山。如今,一顶顶白色帐篷和一间间茅草房错落有致地散布在山间,古朴的石板路蜿蜒曲折、竹篱笆将一个个绿意盎然的菜地围绕,小木屋里不时飘出咖啡香……每到周末和节假日,帐篷在山间星罗棋布,头顶星空璀璨,游客络绎不绝,这里已然成了网红露营打卡地。而这一变化的缔造者,正是返乡创业的"新农人"——谢立烽。
坐落在山间的农场风景宜人。记者 张云霞摄 谢立烽今年44岁,梁弄人。去年他投入资金,承包了梨洲街道雁湖村100多亩的山林和农田,开启了他的“田园梦”计划。谢立烽18岁便外出闯荡,20岁开始创业,在外地做起了灯具生意,在市场摸爬滚打的这些年,他发现都市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愈发强烈。 “我父母都是农民,我从小在农村长大,帮父母干农活,所以投身农业一直是我想做的事。”谢立烽说,一开始,许多亲戚朋友甚至连父母都不理解返乡“做农民”的决定,“他们觉得我放着好好的工作不做,回来开荒山种地,投资大、风险大、回报还慢。”但谢立烽始终坚持自己的选择,“我们农场站在山顶,能看到最美的日出,晚上抬头就是满天繁星,乡村旅游项目大有可为。”谢立烽搓了搓手上的泥土,笑着说,“只要有梦想、有恒心,荒山也能变金山银山。” “现在的人,不缺吃穿,缺的是和大自然的连接。”谢立烽的农场位于雁湖村和梁弄高地岭古道的交界处,自然环境优越。为打造特色,他创新性地将露营烧烤、茶咖K歌、共享菜园相结合。游客不仅可以体验烧烤露营乐趣,还能认领自己的“一亩三分地”,种植时令蔬菜。“我们主打的就是‘返璞归真’的田园体验。”谢立烽说,农场里种有高山西瓜、羊肚菌、玉米、花生、土豆等蔬菜水果,还养殖了土鸡,从源头确保了食材的新鲜。今年清明小长假,基地10多个露营位提前一周就被预定一空。市民和游客们不仅能观赏梯田油菜花、爬古道,还能挖春笋、喝咖啡、品尝地道农家菜,农场的烤全羊特色烧烤成为大家喜爱的“爆款”产品。 从去年10月开门迎客以来,农场“流量”越来越旺。“我们没有在网上推广,就是在自己的微信朋友圈发些短视频,老朋友来体验后觉得好,就介绍新朋友过来,订单也就越来越多了。”谢立烽说,如今,除了散客外,来农场开展企业团建活动的订单也络绎不绝,“五一”小长假的订单也在陆续预订中。这种“口碑营销”的效果,让谢立烽颇感意外,也让他坚定了“用最地道的农家菜、最真实的田园体验打动每一位客人”的服务理念。 谢立烽的创业给村里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雁湖村通过土地流转获得“租金”,农场长期雇佣7名本地村民,提供“家门口”就业岗位,同时带动周边农户销售土特产。 “我的梦想不只是做一个成功的家庭休闲农场,而是要探索出一条"生态+旅游"的乡村振兴新路子,带着村民一起致富增收。”今年年初,谢立烽获得了市农民技术员的称号,这让他投身农业的梦想更加坚定。对于未来,他有更宏大的规划:下一步,他将继续盘活土地,打造民宿项目,进一步丰富业态,让游客“进得来、吃得好、留得住”。 夕阳西下,山风拂面,又一批客人抵达农场。谢立烽快步迎上前去,脸上依然挂着那标志性的灿烂笑容。"欢迎来到我们的田园之家!”他热情地说。夜幕降临,游客们围坐在一起,一边品尝着现烤的肉串和农家米酒,一边拿着麦克风放声歌唱,歌声在山谷间回荡,星光下的农场显得格外温馨动人。“这就是我想要打造的乡村生活。"谢立烽望着眼前其乐融融的场景,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让城市人真正感受到乡村的魅力,让村民们在家门口就能过上好日子,这就是我返乡创业的初心。" 山风依旧轻拂,但此刻,吹拂的是一幅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谢立烽和他的田园农场,正在这片曾经荒芜的土地上,书写着新时代"新农人"的精彩故事。
来源:余姚新闻网
|
回上层网页 直接回网站主页 成人继续教育 了解各种资格证书考试信息 回忆当年武汉抗疫大会战
赞助《余姚电商资源网》又名《余姚经济信息网》
可长期刊登:企业闲置设备转让、公司产品推广、人才招聘等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