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干菜说开去    余姚电商资源网转载

 

 

从“干菜”说开去

                                            20220403

  (一)

  也许现今的人吃腻了山珍海味,所以对干菜之类的家常菜有极大的兴趣,原本上不了台面的贫寒人家的常用菜上了饭店的宴席,吃得津津有味。

  在蔬菜中,干菜是各家常备的“长下饭”,尤其是浙东地区,每家储备干菜。对余姚人来说,干菜制作,流传千年。余姚的干菜是经过太阳暴晒的,绝不是“霉干”的,故又称为“燥干菜”。燥干菜加上笋,即成笋干菜。

  春节后不久,余姚各地的人家都会按时洗雪里蕻、腌制咸菜、暴晒燥干菜、制作笋干菜。余姚人暴晒燥干菜用的是雪里蕻,唯余姚、慈溪、鄞州部分地区广为种植。

  《雍正浙江通志》载:“雪里蕻,四明有菜,名雪里菜,瓮头旨蓄,其珍莫比,雪深,诸菜皆冻,此菜青青,蕻尤美。”

  明代鄞县人屠本畯在《山林经济籍》卷十六《野菜笺》中有《雪里蕻》一诗:“四明有菜名雪里,瓮头旨蓄珍莫比。雪深诸菜冻欲死,此菜青青蕻尤美。”

  明末清初抗清志士冯京第有《临食四赞·菜齑赞》,诗中有一句这样写到:“青酿作菹黄作齑,生计年年菜吐叶。”这里的“黄齑”即以雪里蕻为原料制作的咸菜,甬东人将黄熟后的雪里蕻咸菜称为“咸齑”。

  清代鄞县文士李邺嗣描写“咸齑”更为形象:“翠绿新齑滴醋红,嗅来香气嚼来松。纵然金菜琅蔬好,不及吾乡雪里蕻。”末尾自注:“菜名,唯东乡宜种之,为齑最佳。”

  民间宗谱也有雪里蕻咸菜的记载,如民国《鄞西高桥章氏宗谱·岁时风俗志·盐菜》卷四就有记载:“冬日比户腌菘菜或雪里蕻于缸中,加盐,越数日即可食,味清而爽口。或杂以鱼肉等物煮食,味更美。谚云:‘家腌咸齑,不吃淡饭。’”

  许多人不认识雪里蕻,把细叶芥菜误认为雪里蕻,比如杭州人。而无论大叶芥菜,还是细叶芥菜,北京人均称为“雪里蕻”。实际上,自上虞和绍兴往西地区,也就是曹娥江以西,很少种植雪里蕻。

  雪里蕻是芥菜的变种菜,一年生草本植物,菜叶四周摊开,大的株径可达100厘米,适应性强,生长茂盛,分蘖多,产量高,有冬菜、春菜之分,秋季播种、冬季收割的为冬菜,冬季播种、春天收割的为春菜。余姚制作干菜用的大都是春菜,味道鲜美。

  (二)

  农历二月至三月,正是制作燥干菜的时节。这时的余姚,无论城镇,还是乡村,无论四明山区,还是滨海地区,每家每户的门前、阳台上、院子里都挂满了洗干净的雪里蕻,各家主妇为制作干菜忙得不亦乐乎。家家户户,没有不腌晒的,人口少的少腌,人口多的多腌。

  制作干菜的时节到了,姚北的菜农将装满雪里蕻的船摇到城里,在姚江边进行交易。每到此时,姚江两岸会停满数以百计的菜船。较有经验的家庭主妇一般选购老嫩适中、叶多梗细的新鲜雪里蕻。经过一番讨价还价,她们向菜农买下满意的雪里蕻,肩挑车拉,运回家中。她们把买来的雪里蕻洗干净,一株株地挂在竹竿或绳子上晾干,再堆叠起来,或用衣服、棉被盖住,让碧绿的雪里蕻变成嫩黄色。这是余姚人腌菜的一大妙招,也是干菜味道是否鲜美的关键。一般堆叠两三天,待雪里蕻变色,就可以腌制了。

  家庭主妇把菜切成三四厘米长,放入缸(常用的是七石缸、五石缸等)中,一层雪里菜,一层盐,放至半缸左右,然后男子跳进缸里使劲踩(当然得把脚洗干净),直到踩出卤汁,菜也压实了,接着继续一层菜、一层盐地铺,再踩出卤汁。如此往复,直至菜全部入缸,最后压上几块大石头。

  腌上十天半个月,就成了雪里蕻咸菜,刚出缸时黄中带绿,清香诱人。据说,这种咸菜营养丰富,食之生津开胃。而留在缸里的菜卤是极好的,可装到瓶里,供日后烹饪时调味用。

  (三)

  雪里蕻咸菜既可以生吃,又可以熟吃,更适宜当其他荤素菜肴的配料,被誉为“百搭菜”。如著名的咸菜黄鱼汤,既为酒店名菜,也是家常美味,一般用新鲜黄鱼配上好咸菜,黄鱼煎至微黄,放上雪里蕻咸菜以及姜丝、葱等,倒上适量清水,烧出乳白色的鱼汤即可起锅,鱼鲜菜香,百吃不厌。其他如咸菜冬笋炒肉丝、咸菜肉丝炒毛豆、咸菜笋丝汤等,既是余姚人的家常菜,也经常出现在宴会上。

  雪里蕻咸菜腌制后,遇到晴天,就把家中竹制的家什洗净,用来晒菜。腌好的雪里蕻咸菜微微挤一挤,均匀地摊在家什上。挤干时得凭感觉,不可太干,太干了会失去原汁的鲜味。

  遇到无云或少云的晴好天气,一般一天就可以把菜晒干,晒至干燥且不酥不脆为止,一酥脆就容易折断;遇到多云或半阴的天气,当天不能晒干,傍晚时将半干的菜装入甏中,第二天继续晒。菜完全晒干后,就成了燥干菜,即时装入干净的甏中,甏口严密地封住,以保持甏内干燥,燥干菜才不会发霉。一发霉,就不能吃了。这是制作燥干菜的秘诀。燥干菜平时密封贮藏在甏中,供自家食用,也可以送给外地亲友。上海人特别喜欢余姚的燥干菜和笋干菜。若馈赠亲友,得用不会漏气的袋子密封分装。

  (四)

  燥干菜还可与竹笋搭配,制成笋干菜。这是余姚干菜的又一特色。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食笋的国家之一,已有三千年的历史。晋人戴凯著有《竹谱》一书,介绍了竹笋的七十多个品种和不同风味。竹笋脆嫩甘鲜,营养丰富,食医兼优,博得历代文人雅士的厚爱和赞美。

  苏东坡曾说:“好竹连山觉笋香”“饱食不嫌溪笋瘦”……他更在《于潜僧绿筠轩》中写到:“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旁人笑此言,似高还似痴。若对此君仍大嚼,世间那有扬州鹤。”

  余姚之南有四明山,盛产竹笋,利用当地的竹笋晒笋干菜,很方便。春笋上市,家庭主妇把又白又嫩的黄壳玉笋切成薄片,煮熟,再从甏中取出燥干菜,放入锅内,与笋片拌在一起,重新烧煮。不可烧得太熟,笋汁渗入干菜即可,然后出锅暴晒,仍要晒至干燥,但不酥不脆,最后装入甏中密封。因为加入了竹笋,所以称为“笋干菜”。


 

  笋干菜既有菜味,又有笋味,原汁的清香沁人心脾,使人垂涎欲滴。笋干菜既可清蒸、泡汤、油焖,又可加到其他荤素菜肴中,不油不腻,风味独特。夏日大汗淋漓时,用笋干菜泡汤以代茶,既可以解渴,又可以提神,远胜各色高档饮料。怪不得余姚人有句俗话:“三天不喝干菜汤,脚梗有点酸汪汪。”故在余姚人的家中,燥干菜或笋干菜是常备的。

  腌雪里蕻,晒燥干菜,晒笋干菜,是余姚人每年必做的功课,至今不衰。

  创建于清乾隆元年的致和酱园(后改为余姚酿造厂)腌晒的“唯一牌”笋干菜长年外销,声誉极佳。后来,邑人高培良在候青门创办“唯一特产制造厂”,专门生产“唯一牌”笋干菜,质量上乘,享有盛誉,打入上海市场后,销往南洋等地,深受海内外消费者的青睐。

  每年农历三月至四月,余姚人会将大包小包的笋干菜寄往全国各地,赠送亲友。以菜作礼,似乎“轻”了,但是礼轻情意重。由此,燥干菜、笋干菜成了余姚的特产。

  (五)

  行文至此,笔者想到了绍兴特产——霉干菜。绍兴人不吃燥干菜,正如余姚人不吃霉干菜。笔者世居余姚,吾祖至吾孙都不吃霉干菜,燥干菜却是家中常备的,随时可从封得严严实实的甏中取出食用。

  绍兴霉干菜与余姚燥干菜大有区别,不仅原材料不同,制作、贮藏方法也不同。

  绍兴人制作霉干菜,用的是大叶芥菜,株大、梗粗、叶阔;而余姚人制作燥干菜,用的是雪里蕻。雪里蕻是芥菜的变种菜,株大、梗细、叶嫩,主要产地为余姚、慈溪等地。

  余姚人把雪里蕻腌制成咸菜后暴晒,晒干后仍装入干净的缸中密封,干菜不会发霉,所以称为“燥干菜”;绍兴人把整株的大叶芥菜腌好后,取出,晾成半干,不需要暴晒,然后整株的堆放在缸里,也不加盖,或者堆放在角落,任它受潮发霉,故称为“倒筑菜”“霉干菜”“梅干菜”。晾干的霉干菜不再精加工,吃的时候取出来切开,放入锅中烧熟即可。

  如今,有些人不明就里,凡干菜,不分“燥”“霉”,均称为“霉干菜”或“梅干菜”,实为大误。

  图为余姚干菜的制作过程,由诸焕灿提供

 

                                                                                                                                                                                 编辑:鲍飘


     

返回上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