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村民卖笋不用愁 裘岙村惠民毛笋烘干房助力农产品加工 2023-04-27 16:37 来源:姚界客户端 记者 张云霞 编辑 张诗茗 “这一个星期以来,每天都是这幅闹猛的景象,烘干房的门槛都快被踏破了!”4月26日下午1点半,在陆埠镇裘岙村的毛笋烘干房外,50多岁的村民方纪佐被一群笋农“包围”着,他一边快速地在账本上记录下笋农的名字、电话、毛笋的重量,一边笑着对记者说。 方纪佐近段时间有了一个“新工作”,就是在“家门口”新开张的毛笋烘干房里当工作人员,负责为前来加工制笋干的农户登记、帮忙加工。“烘干房24小时作业,每天一次可以烘干毛笋2000斤左右,来的人一批又一批,真有点忙不过来。”方纪佐一页页翻着记账本,“你看,今天、明天、后天,反正五一假期前的日子已经全部排满了。” 村民排队登记加工笋干(图略) 据了解,毛笋是陆埠镇山区人民经济收入的重要来源。尽管毛笋鲜嫩好吃,但因其旺发于春季,且不耐贮藏和长途运输,因此村民们大都选择卖鲜笋,但卖价低,经济效益不高。部分村民也会晒笋干,但都以自然光照为主,制作一批笋干加工时间较长,不仅费时费力,风味也容易改变。陆埠镇坚持乡村振兴促共同富裕,为打破毛笋销售“瓶颈”,帮助山区群众增收,去年,该镇投入230多万元实施毛笋烘干房惠民实事项目,在竹笋资源丰富的裘岙村,试点新建了一处面积约120平方米的毛笋烘干房,配套安装专业烘干设备,于日前投用。为了把实事办“实”、好事办“好”,前期,陆埠镇还组织农业线的镇村干部,到我市其他山区乡镇学习考察毛笋烘干项目,学习相关经验。 “三号,三号!”“六号,六号!”随着一声声叫喊,烘干房的门打开了,工作人员叫着号子,笋农们鱼贯而入,拿着袋子,手脚麻利地将对应货架屉子里的笋干倒了进去。每天下午的2点左右,是烘干房最忙的时候,这个点,有的农户前来取走加工好的笋干,有的农户把切好的毛笋条、毛笋丝前来加工。
村民拿着切好的毛笋干在等候 “我老头今年80岁,那么大年纪了每天都在山上挖笋,阿拉赚的是辛苦钱。”75岁的徐彩明当天和丈夫运了200多斤的毛笋过来加工。“春天雨水多,毛笋长得多、长得快,鲜笋卖不掉只能做笋干,晒笋干要晒透,最起码要晒三个猛日头,如果遇到下雨天,笋都要烂掉臭掉了。”徐阿婆说,如今村里有了烘干房,他们骑着电动三轮车把毛笋送过来,第二天再过来拿很方便,当天已经是她第四次来加工了。 一旁的村民方裘龙正忙着将切好的笋丝厚厚地铺在屉子里。“笋丝切得薄、细,可以每层多放一点。”方裘龙说,他在村里经营着一家农家乐,平时都会顺带向游客销售自家生产的笋丝干,很受顾客欢迎。“我的是淡笋丝干,可以卖20元到30元一斤,之前鲜笋卖给罐头厂只有六七毛一斤,卖不出好价钱,现在笋干一天时间就烘干了,笋干产量高了,笋的经济效益也高了。”方裘龙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裘岙村负责农业工作的村干部方家炳说,全村300多户人家几乎家家户户都出产毛笋,有了烘干房,村民再也不用为新鲜毛笋集中上市不耐贮藏、卖不出好价钱而发愁了,实实在在解决了村民们的一个“大烦恼”。这段时间是村民们烘制笋干的高峰期,一户少则每年四五十斤,多则三四百斤。
村民正在将加工完成的笋干倒入袋子中 “以前村民做笋干基本都是靠晒,无论时间周期、工艺质量还是卫生状况都不适合规模销售,现在通过机械智能烘干,这些问题都迎刃而解,且烘制后的笋干色泽鲜亮、笋香四溢。”方家炳介绍,毛笋经过24小时45℃的烘干技术,不仅达到了笋干制作要求,而且也更卫生,营养流失少,更容易卖出一个好价钱,增加村民收入,有效带动乡村经济发展。
加工后的笋干 每个来加工的村民按“每斤毛笋3角”的价格向工作人员支付笋干加工费。“与其说是加工费,其实就是用于维持烘干房每天的电费和管理人员工资支出。我们这个烘干房主要就是为了惠民便民。”方家炳说。 据了解,下一步,陆埠镇将向低保户、低保边缘户等困难群体发放免费烘干券,减免其笋干加工费用,更好地帮助其拓宽收入渠道。
来源:余姚新闻网
|
回上层网页 直接回网站主页 报名升学历拿文凭 了解各种资格证书考试信息 回忆当年悲壮的武汉抗疫
赞助《余姚电商资源网》又名《余姚经济信息网》
可长期刊登:企业闲置设备转让、公司产品推广、人才招聘等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