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姚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专场新闻发布会实录

2025-09-28          来源: 姚界客户端

▲发布会现场

928日上午,“‘余’你一起·姚发布——聚焦美好活力最名邑”2025系列主题新闻发布活动余姚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专场举行。发布会上,市经信局、市科技局、余姚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余姚工业园区管委会、中意宁波生态园区域开发建设指挥部等单位相关负责人出席发布会,介绍余姚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成果及未来计划,并答记者问。

 

发布会现场

 

市经济和信息化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余姚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工作的整体情况:

各位媒体朋友,大家上午好:

首先,衷心感谢大家长期以来对我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工作的持续关注和大力支持。制造业是经济的“基本盘”,更是推动创新、引领转型的“推进器”。今年以来,市经信局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各项决策部署,全力以赴稳增长、扩投资、育企业、促融合、增效益,各项工作取得积极进展--我市首次获评省经信厅“工业大市大县挑大梁”典型案例,并成功蝉联“浙江制造天工鼎”。整体来看,当前我市制造业发展主要体现在四个“更加”。

工业经济量增势稳,“压舱石”作用更加凸显。1-8月,全市完成规上工业产值1909.2亿元、规上工业增加值422.7亿元,分别增长4.1%7.4%、均居宁波第31-8月完成规上数字经济核心制造业增加值94.3亿元,增长20%。围绕优势产业链集群,加强细分领域项目谋划与攻坚,积极把握国家“两新”政策机遇,全面开展年度技改项目“市级扩面、镇街清零”攻坚行动,引导企业聚焦设备更新和数字化绿色化改造,1-8月,全市完成制造业投资92.5亿元,同比增长12.2%、增速连续4个月居宁波第1;制造业投资在我市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提高至37.1%,较去年同提高5.2个百分点。

先进制造加速壮大,产业结构更加优化。积极顺应数字化、绿色化、高端化、融合化发展趋势,对全市产业体系进行系统性重塑,构建形成“2+4”现代化产业体系框架。深入开展机器人、泛半导体、模具等产业调研,着力推动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1-7月,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达到33.5%80.0%76.3%。持续推进智能物联、高端新材料两大省“415X”特色产业集群核心区建设,1-7月实现集群营业收入1393.6亿元、同比增长4.1%。积极组织“十链百场万企”系列对接活动,1-8月,组织参与产业链活动13场,参会企业890家次;新增宁波市第一批标志性产业链链主企业7家、宁波市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关键零部件强链补链产品4个,数量均居宁波第1

企业培育纵深推进,专精特新“金字招牌”更加闪亮。建立健全专精特新企业梯度培育机制,组建由国家、省、市三级专家和优质服务机构构成的服务队伍,通过“批量辅导+点对点诊断”相结合的模式,为重点企业提供上门服务和深度指导,1-8月,分类组织专项辅导会8场、覆盖重点培育企业80家次,开展走访辅导“小巨人”种子企业16家、一对一指标诊断27家;新增国家重点“小巨人”企业3家、创新型中小企业25家,新增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52家、数量居宁波第1。持续完善优质新产品动态培育机制,聚焦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领先、附加值高的优质新产品,重点打造“浙江制造精品”,1-8月,全市新认定省级浙江制造精品7项,数量居宁波第1。支持优秀中小企业和创客团队的创业创新,成功举办“创客中国”余姚赛区赛事,并推荐优秀项目参加宁波市“创客中国”大赛,创下企业组第一名的历史最佳成绩。

数绿转型深度融合,“双化”协同更加彰显。持续深化数字化改造“三个全覆盖”行动,出台产业数字化年度工作要点,组织召开“人工智能+制造”现场会,启动家电、汽车零部件等细分行业数字化改造二期工程,并扩大规上企业数字化水平评级覆盖范围,1-8月,已完成数字化改造项目97个,新增市级以上数字化标杆项目21个,实现数字化改造2.0及以上水平企业259家。同步加快绿色化改造提速拓面,组织召开绿色化改造启动会、绿色化培育现场推进会等专题会议3场,积极推广我市绿色制造典型经验,实施工业企业绿色化诊断专项行动,组织专家深入企业挖掘绿色低碳解决方案,统筹推进数字化绿色化协同转型项目,引导重点企业建立健全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1-8月,全市新增三星级绿色工厂73家、绿色化改造企业279家。

 

记者问答

余姚市融媒体中心记者:当前从中央到省里都在强调“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请问,科技局是如何具体定义和履行这一角色的?有哪些引以为傲的几项标志性成就?展望未来,培育新质生产力已成为发展的主旋律。科技局下一步将如何布局落子?能否为我们描绘一下余姚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发展的下一幅“蓝图”?

诸仲玖

如何扮演好科技局的角色,破解“科技与产业两张皮”的难题,让科技创新真正扎根于产业,是我们探索实践的核心。我们的答案可概括为“四轮驱动”。

第一轮驱动,是打造高能级科研平台。

我们整合省级余姚高新区建设,充分发挥科创资源的“主战场”作用。不断提升浙大机器人研究院、宁波阳明工业技术研究院、浙江万里学院余姚创新研究院等创新平台能级。阳明工研院入选国家级中试平台名单;浙大机器人研究院获评省五星级新型研发机构;万里学院创新研究院被评为宁波A类重点实验室。

第二轮驱动,是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我们扮好“育苗师”和“辅导员”角色,构建“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瞪羚之星企业—科技领军企业”的梯度培育路径,开展规上工业企业“研发费、发明专利、研发机构”动态“三清零”行动。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1040家,省科技小中小企业达2770家,形成“千军万马齐创新”的局面。全社会R&D经费投入、R&D人员数、开展R&D活动企业数分别居全省第10位、第6位、第5位。

第三轮驱动,是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益。

成果转化是连接“科技”与“产业”的关键桥梁。我们形成了高校院所的“优势专业、优秀团队、优质成果”和本地企业的“产业领域、产品信息、技术需求”双向“三张清单”匹配机制。建立了科技大市场和5家专业技术转移机构。69家高校院所、57个优秀团队、328个优质成果与我市产业实现精准匹配。选派了15名“科技副总”,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37项,申请专利56件,促成联合研发项目15个。

第四轮驱动,是优化创新创业生态。

我们想方设法让人才、资本、数据等要素高效流通。扩大“姚创贷”覆盖范围,设立2亿元的科技创新投资引导基金。举办各类创新创业赛事,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氛围。江丰电子的“溅射靶材”项目入选全国“2024新质生产力年度十大案例”(浙江唯一);芯丰精密的“超精密环切设备”项目获全国创新创业大赛决赛成长组第2名。天瑞精工的《高档数控车床关键零部件创新中心》案例登上20241月央视《新闻联播》。

展望未来,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余姚绝不能做跟随者,而要做前瞻者。重点将从三方面着手:

第一,基于优势产业拓展新领域。

我们在智能物联、半导体、高端装备等领域基础比较扎实,我们要让这些优势领域枝繁叶茂,在现有“长板”上长出“新枝”。例如,基于全球领先的光学产业,我们正引导“舜宇”等龙头企业与浙江大学、之江实验室等合作,共建“先进光学创新中心”,前瞻布局光芯片、纳米光学、智能视觉等前沿领域。

第二,以科技创新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针对传统产业,我们以“科技赋能、创新驱动”为主线,聚焦精密模具、机电系统等领域的卡点、堵点,采用“揭榜挂帅”“赛马制”,组织产学研联合攻关,突破一批共性技术和核心工艺。用AI技术赋能科技合作成效,优化资源配置。进一步提高浙大机器人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的成果转化能力。

第三,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新赛道。

我们将积极构建“原始创新—概念验证—孵化中试—产业集聚”的全链条培育体系,让未来种子在余姚生根发芽。要建强半导体材料及核心装备等一批概念验证中心,谋划布局一批省级重点实验室和制造业中试平台。针对固态电池、具身智能、低空经济等前沿方向,探索“四题一评”新模式,吸引全球团队揭榜攻关,把余姚的需求清单转化为知名高校、科研院所、科创平台的攻关清单。



 

 

新华网记者:余姚经济开发区作为“经济主战场”的“先锋部队”和“主阵地”,是如何培育壮大辖区企业,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实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

王罕杰:

余姚经济开发区依托自身的产业基础和发展优势,重点从点上企业培育、线上链条协同、面上载体搭建,点、线、面三维发力,打造创新型企业雁阵梯队,增强产业集群凝聚力,完善支持创新创业的环境,从而不断激发创新动能、释放发展活力。2024年省级开发区综合考评位次提升了27位,今年17月,全区规上工业总产值587.07亿元,同比增长20.87%,通过加快新质生产力发展,努力为建设美好活力“最名邑”提供坚实支撑。具体来看,我们主要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建好培育库,全程赋能成长。开发区围绕泛半导体电子材料、机器人及关键零部件制造这些主导产业,强化“内育外引”,构建了创新型企业梯队发展体系,把有潜力的高新技术苗子企业都纳入培育库,全力支持企业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比如初创企业宁波芯丰精密科技有限公司,他们研发的“首台套”12英寸全自动超精密晶圆环切设备,就成功突破了第三代半导体及先进封装技术上的“卡脖子”难题。今年1-8月,开发区共完成申报甬江引才类项目51个,新引进招商项目10个,在谈项目26个,项目总投资超百亿元,发展后劲不断积蓄。

二是深化产业链,助力协同攻关。开发区通过深化实施“链长+链主”机制,在半导体产业上以龙头企业江丰电子为引领,强化半导体相关产业链16家企业深度融合,抱团突围。今年1-8月,江丰电子的工业总产值达到25.48亿元,同比增长25.41%;半导体产业链企业的工业产值达32.04亿元,同比增长26.11%,对开发区的经济增长起到了明显的拉动作用。接下去,开发区将在黄湖片区积极推动泛半导体材料产业园建设,加快组建电子材料产业链共同体,形成“链主”企业带头、“单项冠军”跟进、“专精特新”企业集聚的产业链。

三是打造生态圈,激活创新动能。开发区从研发创新、人才引育、营商环境等维度出发,搭建平台载体,营造良好的创业生态。比如平台建设方面,宁波阳明工业技术研究院是工信部重点培育的制造业中试平台,打造了浙江唯一的“概念验证+中试平台+产业孵化”三维一体的半导体产业孵化模式,已成功孵化18家半导体产业高层次人才创业企业,其中17家成长为规上企业,6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4家启动股改进行上市准备工作,2024年实现产值超20亿。在营商环境方面,开发区靠前服务,建立了三项制度:①招商项目联合研判会商制度,联动“法务、财务、商务”三支队伍研判分析,提升项目招引准确性,确保项目“引得好”;②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制度,提供从项目引进、开工前审批、落地投产的全生命周期服务,确保项目“落得快”;③高层次人才创业专员制度,落实专人结对帮助人才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各类实际问题,确保人才“留得住”。



 

 

《宁波日报》记者:我们注意到,余姚工业园区正处在加速转型、能级跃升的重要阶段,想了解一下,当前园区在顶层设计、产业布局、项目建设等方面,有哪些推进举措?

褚校军:

余姚工业园区坚决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各项决策部署,紧扣高质量发展主题,全力打造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前沿高地。下面,我从三个方面介绍具体举措:

一、坚持规划引领,筑牢发展“定盘石”

余姚工业园区作为省级工业园区,现已形成“一城两园”的空间发展格局,总面积达79.7平方公里。自20231月体制机制优化以来,园区对姚北、城西、兰江、康山四大片区实施直属管理,进一步强化资源统筹。始终坚持规划先行,持续完善总体发展规划与产业研究,扎实推进各直属片区专项规划编制与实施,确保“一张蓝图绘到底”。同时全力推进高新区转设工作,积极构建“阳明智创园+ 姚北新城”的双核驱动格局,目前该转设方案已通过省政府审议并报国家发改委备案。

二、聚焦产业升级,打造集群“强引擎”

在产业布局方面,园区围绕全市“35千百亿”产业集群建设目标,构建“1+4+1”现代产业体系——即以智能物联为引领,以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智能装备、智能家电、精密模具为四大支柱,以创新研发及数字服务为高能级服务支撑。在此基础上,结合高新区转设积极推动该体系向“3+X”高新产业架构转型,即聚焦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仪器仪表制造、汽车制造三大主导产业,前瞻布局人形机器人、元宇宙、低空经济等未来产业新赛道,强化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在产业载体方面,高标准谋划并建设智能光电小镇、兰江都市产业园、中国余姚模具产业园、余姚工业园区专精特新产业园等各直属片区经营性产业园项目,为产业项目落地和产业集聚发展提供空间保障。

三、聚力项目攻坚,刷新建设“加速度”

坚持“项目为王”,聚焦片区更新、经营性产业园、保障性住房等重点项目,构建起“开工一批、投产一批、储备一批、谋划一批”的项目建设滚动发展格局。2025年,园区重点建设项目19个,总投资126亿元,年度固定资产投资任务15亿元。截至9月底,已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3.5亿元,完成全年任务的90%,较去年同期增长500%;其中制造业投资7亿元,已完成全年任务6亿元的117%,较去年同期增长28倍。在项目建设阶段,坚持“一项目一专组”,加快推进中国余姚模具产业园、余姚工业园区专精特新产业园、舜宇光学、德昌电机、中亿智能等一批重点项目进度,确保有效投资按计划足额落实。在项目谋划方面,紧扣“十五五”规划编制前瞻谋划储备重大项目18个,总投资达180亿元,我们坚持“各环节穿插、多条线并行”,将立项、做地、供地、招商、建设等环节穿插推进,推动一批重点谋划项目提前开工入库。下步,园区将继续强化做地等要素保障,力争完成全年固定资产投资18亿元,同比增长260%,超额完成年度任务。

余姚工业园区将继续以“实干为要”的作风,紧盯目标、加压奋进,在项目建设、产业发展、创新转型等方面持续攻坚,为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浙江日报》记者:中意宁波生态园作为余姚市招商引资的主战场和经济建设的主引擎,自成立十年来,在哪些方面取得了重要的积极进展?它对余姚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哪些突出贡献?

陈哲:

中意宁波生态园自2015年成立以来,经过十年发展,已成为区域经济的重要增长极。园区紧扣“国字号”平台定位,持续推动高端、高新、高产产业集聚,逐步实现了从起步到壮大的实质性跨越,有力支撑了余姚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

一是产业规模跃上新台阶。2024年,园区实现工业总产值515.92亿元,同比增长24.81%;其中规上工业总产值实现498.4亿元,同比增长26.13%,总量与增速实现全市双第一,固定资产投资、规上工业增加值、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等多项主要经济指标均位列全市第一,经济发展呈高增长态势。今年1-8月,园区实现规上工业产值302.56亿元,占全市比重的15.8%;实现固定资产投资38.03亿元,其中制造业投资29.50亿元,分别占全市比重的15.2%31.9%

二是企业实力实现新发展。截至目前,园区已聚集规上企业96家,其中年产值100亿元以上企业1家,50亿元以上企业1家,10亿元以上企业5家;总用工人数达2.7万人(其中规上工业企业22918人),较去年同期增长9.8%;培育甬矽电子、来凯医药等上市企业2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家,浙江省“隐形冠军”培育企业3家,宁波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6家,一批具有生态主导力的企业加速成长,先进制造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企业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显著增强。

三是产业集聚取得新突破。园区重点围绕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空天经济以及未来产业等领域聚力发力,截至目前,园区已签约项目190个,总投资超860亿元,147个重点项目开工建设或投产。其中汽车板块以领克汽车为龙头,集聚零部件企业16,2024年实现产值221.93亿元,占园区规上工业总产值的44.5%;集成电路板块自主培育甬矽电子,相关数字经济核心制造业规上企业17家,2024年产值75.5亿元,占规上工业总产值的15.1%;生物医药板块共引进项目15个,其中创新药项目2个,仿制药项目1个,预计达产后产值将突破160亿元。

展望下一步,中意宁波生态园将围绕打造千亿级产业园区的目标,重点推进招商落地、项目建设和经济运行,努力建成长三角地区有竞争力的先进制造集群,为余姚市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浙江交通之声记者:今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规划的谋篇布局之年,经信部门在下一步工业经济发展上有什么规划方向?

王燎民:

今年是承前启后的关键节点,既关系到“十四五”规划的圆满收官,也决定着“十五五”规划的顺利开局。下一步,我们将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积极布局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以改革和开放为动力,加快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具体来说,接下来将重点打好三场攻坚战:

一是坚决打好“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两创融合攻坚战。积极探索“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创新、产业创新牵引科技创新”的良性发展路径,加快推进“一产业一研发平台”建设与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系统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做大做强、未来产业科学布局,持续深化“2+4”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聚焦智能物联、集成电路、智能家电等重点产业链群,促进产业集群化发展。围绕重点企业实施“揭榜挂帅”关键技术攻关,加速创新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应用,持续提升质量、品牌和商标建设水平,积极打造一批“三首”产品和“浙江制造精品”。

二是坚决打好“梯度培育+要素保障”提级培优攻坚战。持续健全优质企业梯度培育体系,强化全链条要素保障,完善“专精特新”企业办实事清单,深入开展“企服经理人”等专项活动,加大清理拖欠企业账款力度,推动政策直达快享,充分激发企业内生动力。深入实施“凤凰行动”,开展制造业中长期贷款提升专项行动,通过“以投带引”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统筹推进工业集聚区体系迭代升级,深化工业区块改造与全域国土空间综合整治相结合,整合提升余姚经济开发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能级,为“2+4”现代化产业体系高质量发展拓展新空间、注入新动力。

三是坚决打好“数智赋能+绿色低碳”数绿融合攻坚战。紧扣工业领域碳达峰目标,“点线面”协同推进数字化和绿色化转型,加快打造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数绿协同发展样板。持续深化家电、新能源汽车等重点行业数字化改造,滚动实施细分行业数字化改造二期工程,积极开展“数字化改造走进乡镇”“学样仿样”等专题活动,实现重点行业数字化诊断、“大优强”企业数字化示范标杆和规上企业数字化改造“三个全覆盖”。积极发展循环经济,持续完善绿色制造体系,深入开展重点企业绿色化诊断,大力推广清洁生产、资源循环利用等模式,鼓励企业加强绿色低碳技术装备应用与技术改造,全面提升工业绿色低碳发展水平。

用上述举措来全力推动我市工业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把余姚打造成创新智造高地。

 

                          来源:余姚新闻网

 

 

回上层网页        回电商资源网站主页       搜索余姚企业电话号码      成人学历和证书考试网站      回忆当年悲壮的武汉抗疫


赞助《余姚电商资源网》
可长期刊登:企业闲置设备转让、公司产品推广、人才招聘等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