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为人先立潮头 四明大地走前列 余姚经济发展实现三级跳

发布日期: 2025- 06- 24 17: 15   信息来源: 姚界   

 

1985年,余姚撤县设市,开启了建设现代化城市的新纪元;同年,余姚人均地区生产总值首次突破千元,财政总收入首次突破亿元,经济发展初显锋芒。

2024年,余姚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分别较1985年增长185倍、112倍和127倍!

这组数字反映出了余姚经济“质量齐飞”的骄人成绩。40年光阴流转,一代又一代余姚人在时代洪流中锐意进取,以敢想敢闯的豪情、敢为人先的胆魄、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壮志,在四明大地掀起一轮又一轮发展热潮,余姚的众多产业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从优到强,实现了“三级跳”。

20世纪80年代,洪山乡(现已并入陆埠镇)等地开始出现零散的汽配生产活动,一些农民通过家庭作坊形式制作皮带制动器、模压件、刹车片等简单零部件,逐渐形成以汽车零部件为主的块状经济。这些作坊规模虽小,却为后续的产业集群提供了初始的技术和人才积累,甚至还孕育出了如今年产值超10亿元的行业龙头。

同样也是在20世纪80年代,余姚火车站周边,塑料商贩渐渐聚集,开启了塑料行业发展的序章;1991年底,余姚市塑料市场正式挂牌,仅用两年时间市场成交额便突破10亿元大关;1994年,中国塑料城在掌声和期待中盛大开业,发展至今,已拥有超3200家企业,超20000种塑料品种,成为了中国乃至世界塑料行业的一块“金字招牌”。

改革开放春风劲吹,类似的产业萌芽还出现在余姚的角角落落。顺应天时,依托地利,各种特色块状经济层出不穷。

2000年,余姚市委、市政府深入实施“工业立市”战略,着力推动块状经济做大做强,并逐步形成一系列在全国具备知名度的支柱产业,一张张“国字号金名片”应时而生:梁弄镇被誉为“中国灯具之乡”,陆埠镇被誉为“中国水暖器材之乡”,黄家埠镇被誉为“中国消防器材之乡”,泗门镇被誉为“中国电线电缆之乡”……这些响当当的名号,正是块状经济向规模化、品牌化聚变的最强证明。昔日的零散作坊,已然撑起了余姚经济的坚实脊梁!

近年来,在持续做强传统优势产业的同时,余姚果断将目光投向时代前沿,尤其关注半导体、机器人等新兴产业的发展壮大。

通过“政策引领+产业基金+生态构建”,余姚推动构建起了涵盖设计、制造、材料、设备、封测、应用的半导体全产业链。目前,我市半导体产业领域规上企业达91家,其中10亿元以上4家、亿元以上31家,建成了国内唯一、全球前三的超高纯钛金属产业生产基地。江丰电子超高纯溅射靶材的市场份额位居中国第一、全球第二。

余姚也是浙江省内率先培育机器人产业的地区之一。以智昌集团为核心,我市集聚了一条覆盖143家企业的机器人产业链,其中包括36家规上企业,形成了上游机器人零部件、中游机器人本体、下游机器人系统集成的完整产业链,成为全省机器人创新要素最集聚、创新浓度最高、创新成果最丰硕、产业发展最具代表性的地区之一。

从最初零散的块状经济,到如今清晰布局的光电信息、特色工艺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机器人及智能装备等四大新兴产业链,在广大企业的奋力拼搏下、在政府战略的精准引导下,余姚条条产业链交织成网,构建起了层次分明、竞争力强劲的现代产业体系集群。

从传统、到新兴、向未来,余姚在每一个关键节点,总能敏锐把握“天时地利人和”,一次次选准赛道。而这份由万千创业者、守业者共同书写的“质量齐飞”产业传奇,也必将成为余姚奔向现代化新征程最深厚的底气和最强劲的引擎。

 

                                                                                                        

                                                                            市投资促进中心

 

 

 

 

回上层网页        回电商资源网站主页       搜索余姚企业电话号码      成人学历和证书考试网站      回忆当年悲壮的武汉抗疫


赞助《余姚电商资源网》
可长期刊登:企业闲置设备转让、公司产品推广、人才招聘等信息